7月31日,福州市召開濕地保護工作新聞發布會,現場分享了獲頒國際濕地城市證書的喜訊,并全景式地展現了福州在國際濕地城市創建中的創新實踐與豐碩成果。

拿下國際性認證,憑什么?
福州2023年正式啟動國際濕地城市創建工作,濕地保護各項指標均達到國際標準。
從數據上看,福州濕地面積19.42萬公頃,濕地率15.14%,約占全省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國濱海城市前列;擁有1處國際重要濕地,8處省級重要濕地,濕地保護率55.33%,高于國際濕地城市的認證門檻。
福州之所以能接住這個“金招牌”,更深厚的底氣來自持之以恒的全方位守護——
立法先行。福州著力推動濕地保護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在全省率先頒布實施《福州市濕地保護管理辦法》,進一步加強濕地保護、恢復和利用。目前,全市已出臺16部濕地保護相關管理辦法。
智慧管護。全面推動治水向“智水”轉變,構建“兩中心、一張圖、兩平臺”的數字化和信息化水資源管護總體架構,已形成城區內河一網多片、閩江流域一線多點、龍江流域一江四溪、敖江流域一線二庫的數字孿生總體布局。
陸海統籌。制定“一帶兩溪多流域”規劃格局,構建了生態保護、生態治理、水系修復和人居環境整治可持續發展的四層生態保障體系。提前全面完成省委、省政府下達兩年31867畝互花米草除治總任務,獲評“全國美麗海灣保護建設優秀案例”,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互花米草治理和(紅樹林)生態修復經驗入選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舉措及經驗做法推廣清單”。
經過多年努力,在今年7月23日—7月31日《濕地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期間,福州被正式授予“國際濕地城市”稱號,成為中國9座新入選城市之一,也是福建省唯一入選城市。
保護濕地,給福州帶來了什么?
在福州,濕地保護與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已深刻地影響了城市發展。800多萬常住人口與15%的濕地不僅友好共存,更是和諧共生。
通過開展內河水系綜合治理,福州內河水質得到顯著提升。目前,福州城區黑臭水體已全部消除,121條河道建成開放,基本實現了“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目標。
濕地保護也讓城市擁有更多的綠色空間,這正是國際濕地城市評選中的關鍵內容。西湖公園的整體面積增加到78公頃;建成1395公里全域綠道網絡、1500多個公園,開通5條水上航線,“推窗見綠、出門進園、行路見景”成為現實。
科普資源越發優質豐富。全市打造福州規劃館、閩江河口濕地博物館、三江口植物園、海洋博物館等多處濕地類型宣教場館,依托各類自然保護地、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城市公園建立200余處科普基地,并全部免費向公眾開放。
就業機會增加。濱海濕地成就了福州的生態產業。福州漁業產值連續30年穩居全國第一,水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二。重要濕地開展退養還濕并安置就業,閩江河口濕地自然保護區為之前養殖農戶提供濕地專職管護員、協管員崗位,有力實現生態補償帶動。
解鎖名片后,有啥新動作?
“一直以來,福州都把濕地保護工作放在城市工作的突出位置。”福州市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丘志強說,對福州而言,“國際濕地城市”認證不是“完成時”,而是新起點——要在更大格局下一步一個腳印地謀劃未來,推動福州生態保護持續向好。
完善管理制度,加強分級分類管控。福州將進一步完善各級濕地保護機構體系,實施分級分類管控模式,明確不同類型、不同區域濕地的管護主體與標準。規范濕地標識管理,公示管護信息,建立濕地評價制度,壓實各級政府和部門責任,推動形成層層落實、齊抓共管的濕地保護工作格局。
堅持規劃引領,統籌濕地保護布局。啟動新一輪市、縣濕地保護規劃編制工作,以科學規劃為指引,有序開展濕地保護工作,保障閩江流域國控斷面Ⅱ類水質比例達到90%以上,干流達到100%,縣級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構建全域覆蓋、系統完善的濕地保護格局。
推進生態修復與合理利用,促進可持續發展。統籌海岸帶治理,分階段推進美麗海灣創建工作,計劃建成并鞏固提升國家級美麗海灣不少于2處、省級美麗海灣不少于4處。
下一步,福州將出臺《福州市國際濕地城市提升方案(2025年—2031年)》,高質量通過2031年濕地城市續期認證。
來源:福州日報